在多个重点城市房价虚火仍存的大背景下,一些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违规输血房地产,格外引人关注。《经济参考报》日前报道,今年以来,银保监会针对银行业机构披露罚单546张,千万级以上罚单10张,其中8张罚单涉及房地产贷款,最高一起罚金9830万元,指向某银行“违规向土地储备项目提供融资”“部分理财资金违规投向土地储备项目”。
去年下半年以来,部分重点城市房价持续攀升,一些资金如经营贷、消费贷等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及一些金融机构违规向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成为重要推手,难辞其咎。另有数据显示,在今年上半年6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相关部门已对全国各大银行共计开出了546张罚单,罚金总额超过8亿元,其中,近一半与房地产行业有关。
为何总有银行明知故犯?有分析人士煞有介事地分析称,“要从供求两端找原因”:即一方面,国内房地产市场收益稳定、不良率低,银行房贷风控管理成本低;另一方面,部分购房者利用银行信贷资金进行“加杠杆”投机炒房,资金具体使用流向存在监控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其流露出来的,除了千方百计推卸责任外,更值得警惕的是在金融风险防控上一种类似“大而不倒”的盲目乐观自信。回顾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正是因为沉浸于盲目乐观情绪中,个体投机大规模叠加,最终演化成为系统性整体危机。
必须清醒地认识房地产领域信贷风险和责任的双重性:一方面,涉及究竟有没有落实中央反复重申的“房住不炒”政策要求,到底是真落实还是走过场;另一方面,房价持续攀升,倘若个体房贷成本越来越高,远超过现行收入水平下的偿付能力,本身就蕴含着更大风险。上周,银保监会、央行相关负责人先后发声,强调“对顶风而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干扰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投机行为给予严肃处理”,“针对房地产金融等特定领域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指向已然相当明确。
相当一段时期来,国内房地产贷款往往被视为是最优质的贷款,但这并不等于可以因此低估其背后的金融风险,更不意味着可以纵容“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等行为。监管部门密集披露罚单,传递的是金融强监管常态化、对金融领域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的鲜明态度。同时,也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视问题,完善机制,真正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
上述内容来自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zxcq@corp.zhuanglal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