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家电行业陷入“芯片荒”

芯片交货量骤减、生产成本提升、新品研发滞后…… 受“缺芯”风暴影响,有企业甚至被迫减产两到三成

“缺芯”风暴席卷全球,继汽车、智能手机之后,家电行业的“缺芯”窘境也逐渐浮现于大众视野之中。当前,国内不少家电企业也陷入了“芯”的烦恼,部分受影响较严重的家电企业甚至已被迫减产两到三成,情况不容乐观。

“芯片荒”何时能解,无疑成为了产业链上下游最关心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芯片市场缺货行情持续的情况下,国产芯片产业链有望加速市场拓展,力争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

全球家电行业陷入“芯片荒”

芯片供应紧缺的情况尚未缓解,并且这种现象已逐渐蔓延至家电行业。

惠而浦(9.120, -0.08, -0.87%)中国区总裁艾小明日前公开表示,全球芯片短缺不仅减缓了汽车生产,现在还开始影响家电行业。惠而浦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公司之一,艾小明透露,今年3月惠而浦收到的芯片交货量比其订单少了约10%。

飞利浦空调(中国)运营总部总经理甘建国也表示,空调电脑板上的芯片从去年11月份就开始紧缺,芯片交货周期延长,目前需要提前180天、甚至360天来备货,而以前最多只需要提前45-60天备货,芯片供应商除美国、日本企业外,目前国内供应占比已达50%。

广东佛山一家小家电生产企业透露,今年三四月以来,由于芯片供给紧张,小家电生产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原来满负荷的产线也被迫缩减,订单交付的时间也不得不推迟。有家电企业负责人表示,受到芯片短缺的冲击,他们的产量下降了三成,而且还有可能继续下降。“芯片问题已经把我们难倒了。”还有家电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他们收到国外芯片供应商的消息,目前交货周期最快要到明年,即便是国内供应商,交货周期最快也要到3-5个月以后,情况不容乐观。

对于家电制造商而言,芯片交货量骤减、生产成本提升、新品研发滞后等问题接踵而来,为衡成本,涨价也实属无奈之举。老板电器(38.480, 0.66, 1.75%)就表示,由于微控制器采购不足,新型高端产品推迟4个月发布。小米则于日前公告称,因面板、芯片等零部件价格波动,报价持续走高,将对电视价格作出调整。

无独有偶,不只中国,全球家电行业都处于“芯片荒”的阴霾之中——三星电子负责电视部门的副社长韩钟熙表示,全球半数以上的电视制造商面临芯片短缺问题,这样下去很多企业根本无法再制造电视;家电制造商LG电子则称,芯片短缺目前未影响公司整体生产,但也承认其确实构成了风险。

相关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智能化功能电器受变频智能芯片吃紧影响较大,彩电产业链上游CPU、内存、闪存等芯片也处于缺货状态,小家电、厨电上游人工智能语音控制芯片、传感器芯片及物联网芯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货。

家电企业纷纷采用国产芯片

家电“芯片荒”的反应之所以比手机、汽车行业来得较晚,与家电所需的芯片有一定联系。家电产业所使用的芯片主要为中低端芯片,高端芯片较少。“家电的控制芯片对技术要求的难度其实没有汽车芯片大,部分家电产品的芯片是可以自主生产的,但高端的芯片可能还是要依赖进口。”有业内人士指出。

“导致家电产业缺芯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疫情、火灾等天灾人祸导致的全球芯片产能下降;受此影响,芯片厂商为了保证自身利益迅速调整产能结构——尽量把产能向高端芯片倾斜;再加上市场上存在的囤货行为引起的恐慌情绪,共同导致了这波家电产业的缺芯。”宁波小匠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CEO米雪龙指出。惠而浦中国区总裁艾小明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家电行业缺芯的背后,一部分原因正是产能需求被挤压。

随着芯片制造商将产能分配给其它高利润产品,而家电芯片这种较为简单、利润较低的产品则被产线排在了最后。在主打美发护理电器的月立电器相关负责人宋晓闯看来,导致家电缺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结构失衡。“小家电产品所需的并不是手机、汽车等产品的高端芯片,国内的芯片生产企业基本都能生产。目前的问题是,外贸订单全面火爆,导致全球芯片产能趋紧,高端芯片紧张挤占了中低端芯片的产能。”他认为,需要化解这一难题,关键还是要国内的芯片产能及时跟上,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康弘环保常务副总裁姚鹏就对央视财经表示,目前不少国内家电厂商担心长期依赖海外芯片,未来会遭遇断供风险,于是开始尝试使用国产芯片。用老板电器市场总监叶丹芃的话来说,从中国采购芯片要比从海外采购芯片容易,“我们在产品中使用的芯片并不是最前沿的,国产芯片可以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

白电巨头美的集团(78.390, 1.95, 2.55%)期针对是否受缺芯影响的问题回应称:“目前来看,我们没有这个情况。因为我们有一部分芯片可以自供,我们有一个芯片厂,就在我们总部这边。”主打厨电产品的华帝股份(7.300, -0.06, -0.82%)表示,该公司芯片供应商主要是国内的,目前不存在芯片短缺的情况。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的家电巨头看到了芯片产能可能对行业产生的威胁,早早就开始积极布局芯片,格力、美的、长虹、海信、格兰仕等厂商都已经有研发自己的芯片产品,展示自己的中国“芯”力量。

据悉,一般的家电芯片包括国内微控制芯片(MCU)主控芯片、电源管理芯片、连接芯片、驱动芯片和图像处理芯片,目前家电企业研制的芯片中,除了电源芯片未有企业涉及之外,其它芯片全部位列其中。之所以不涉猎电源管理芯片,是因为这个市场一直是德州仪器、安森美、ADI、英飞凌、瑞萨等巨头垄断,其次是电源芯片并非家电最核心部件,且价格便宜,不影响企业未来的布局与规划。

信达证券家电分析师罗岸阳认为,家电龙头企业涉足芯片研制,虽然涉足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无法全面覆盖并实现完全自主供应,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供应危机,并为未来持续深化芯片领域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作为龙头企业,在整个行业都面临短缺压力之时,能凭借自身的规模和高议价能力在供应商处获得优先权。

微控制芯片需求增长10倍

芯片缺货的最直观体现便是价格上涨,在供不应求的火爆环境之下,国内微控制芯片(MCU)厂商灵动微电子、瑞芯微(85.120, 2.84, 3.45%)先后宣布4月1日起对芯片产品价格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涨。同时,瑞纳捷半导体、敏矽微电子、辉芒微电子等厂商也先后发布产品涨价通知函。

宁波东曜电器副总经理陈仲达表示,现在各大企业都在争抢国内外本就有限的芯片资源,导致芯片价格大涨。“一些原来3元一件的芯片,如今已经涨到了每件五六元,甚至最高达到10元。”宋晓闯指出,该公司在部分高端产品中需要装配集成芯片的马达,芯片短缺已直接导致此类产品整机生产成本上涨约15%。

作为上游芯片厂商,深圳爱普特电子副总经理袁永生指出,今年以来,微控制芯片订单量一直非常火爆,特别是小家电微控制芯片订单,一直处于爆满的状态,整个市场需求爆发了10倍的增长,其中来自小家电的需求占一半以上。但由于受到晶圆、封装资源紧缺且费用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的产能一时不能跟上,因此不得不放弃一部分订单,整个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主营微控制器芯片的中颖电子(48.510, 0.98, 2.06%)在2020年报中指出:目前整体行业的产业链普遍处于供给不足的窘况,公司预期供应链供给紧张的情况在下一报告期内仍会延续。由于公司家电主控芯片订单暴增,而且已经有一段时间交货不足,公司短期争取的新增产能还是无法消化客户订单需求,但预期会逐季有些改善。

亟待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芯片市场缺货行情持续的情况下,国产芯片产业链有望加速市场拓展,提升产品出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2020年12月举行的家电科技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主任王云表示,国内家电行业芯片市场约为500亿元。但与中国家电行业上万亿元的销售额相比,家电芯片份额占比并不高。与手机、汽车、工业控制的芯片相比,家电芯片整体技术门槛相对较低。随着家电智能化、节能化技术发展,芯片在家电中的应用将会增加,市场将会进一步增大。

不过,根据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数据,国内家电行业芯片市场规模虽然有约500亿元,但是本土化配套率仅5%。由于家电芯片产值较低,国内企业往往不愿冒风险去投入。目前中国家电产品中大部分的高端芯片仍主要依赖进口。如国产空调的MCU主控芯片,超过七成来自于瑞萨电子、英飞凌、TI(德州仪器)、东芝、NXP(恩智浦)等外资品牌,中国家电业亟需补上核心关键零部件的短板。

有业内人士认为,要化解家电产业缺芯问题,除了加速国产化、加快提升本地供应能力外,还要格外注重研发和创新。可以通过政策激励上游供应商研发出更多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某些芯片断供的风险,让家电生产企业不至于因为某一款芯片或者某一个厂家的供应问题造成“芯”荒而减产甚至停产。

对家电厂商而言,芯片紧缺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协调芯片供应与产品研发、制造、销售等多方面的关系,成为家电厂商的必修课。为此,王云建议通过创新合作,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

对国内芯片厂商而言,如果能够在各个行业芯片吃紧的当下抓住崛起的时机,寻求国产替代方案,则有望加速市场拓展,提升产品出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

行业延伸

求人不如求己 国产家电巨头纷纷“造芯”

在家电芯片短缺的局面下,中小厂商选择向国产芯片厂商购买芯片,家电龙头企业除了外购部分芯片,还在埋头“造芯”,寻求在关键部件上的自主可控。目前,包括美的、格力、创维、海信在内的多家家电厂商均已开始“造芯”。

早在2018年,格力电器(58.180, 0.44, 0.76%)董事长董明珠即高调宣布“投500亿造芯”。格力电器也在2020年6月斥资20亿元认购三安光电(24.670, 0.50, 2.07%)定向增发的1.15亿股股份,此前格力电器已是手握安世半导体的闻泰科技(86.250, 2.45, 2.92%)的战略投资者。据最新消息,格力电器旗下珠海零边界公司研发的MCU主控芯片已经量产,人工智能芯片也已经小批量生产。在2019年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时任执行总裁黄辉表示,未来几乎所有格力空调用到的芯片,都会用到自己的产品。

美的集团同样在三年前就开始大力涉足芯片和半导体领域,于2018年成立了上海美仁半导体公司。在今年3月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美仁半导体也是参展商之一,成为美的集团在芯片领域的最新成果。据了解,美仁半导体在芯片业务上以家电芯片为切入点,形成了MCU芯片、IoT芯片、电源芯片和功率芯片四大产品系列,上述芯片产品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在美的集团旗下绝大多数整机产品上已经完成了全面测试。

相比之下,海信视像(11.530, 0.37, 3.32%)在芯片上布局更早,于2005年就研制成中国第一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打破了外资芯片公司对国内电视机的垄断局面。2019年6月,海信视像重整芯片业务,成立了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海信视像持有该公司50.07%的股份,为控股股东。

在AI芯片方面,2005年进军半导体领域的创维于当年5月成立了创维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2011年深圳创维半导体设计中心有限公司成立。2018年3月推出蜂鸟AI芯片(Trochilus Extreme),同时,2018年8月发布变色龙AI独立画质芯片。2020年8月3日,创维还入股了存储器芯片设计商普冉半导体。

此外,TCL科技(8.540, 0.00, 0.00%)也加大芯片研发投入。今年3月10日,TCL科技宣布拟与TCL实业合资设立TCL半导体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围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半导体功率器件等进行投资,重点开发驱动芯片、AI语音芯片并扩大半导体功率器件产能。

格兰仕2019年10月发布了两款AIoT家电物联网芯片,发布会上宣布与SiFive China联合开发的两款AIoT家电芯片——BF-细滘、NB-狮山,这两款芯片都采用RISC-V架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将用于所有格兰仕的家电产品,未来,双方还会合作开发升级的物联网芯片BF-狮山,分成高、中、低三个产品线。据了解,自主研发的开源芯片投入使用后,格兰仕高端系列产品将不再接受代工生产。

行业动态

新一轮半导体景气周期开启 芯片概念股受益走强

5月12日,半导体及元件、中芯国际(55.410, -0.45, -0.81%)概念、光刻胶、集成电路等芯片概念股午后集体走强。消息面上,受远程办公、5G基建、5G手机渗透率快速增加以及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增长驱动,半导体产品需求强劲,产能供不应求。疫情反复导致海外封测厂复工推迟,叠加IC国产替代加速和新一轮半导体景气周期的开启,封测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2020年中国封测行业销售额2509.5亿元,同比增长6.8%,创年来新高。

事实上,从4月1日开始,由于LME伦铜、铜箔加工费、环氧树脂及玻纤布等三大原材料价格持续巨幅上涨且供应紧张,中芯国际、瑞芯微、士兰微(36.250, -0.46, -1.25%)、德普微电子、紫光展锐、天马微电子、英集芯、笙科等多家芯片产业链的大厂先后上调产品价格,最高涨20%。

芯片价格的集体上涨,是芯片行业进入向上周期的一大体现。士兰微董秘陈越3月31日晚在朋友圈感叹:“这是芯片行业二十年一遇的机会。”银河证券则认为,由于芯片供需趋紧,制造商加大产能投入,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量维持高增长;考虑到新建产线的建设周期,预计本轮半导体设备的高景气将持续至2022年,国内厂商目前在全球半导体设备领域体量较小,年来在刻蚀机、去胶机及热处理等细分设备的产线已经实现零至1的突破,中长期发展空间广阔。

诺安成长混合基金经理蔡嵩松在年报中表示,2021年半导体行业的产业端景气度会持续向好,叠加5G消费电子换机高峰,以及晶圆代工产能紧缺引发的涨价潮,2021年很可能是半导体行业“量价齐升”的大年。

国盛证券也表示,应高度重视国内半导体产业格局将迎来的空前重构、变化,建议关注三主线的投资机会:一是半导体核心设计,包括光学芯片、存储、模拟、射频、功率、FPGA、处理器及IP等产业机会;二是半导体代工、封测及配套服务产业链;三是苹果产业链核心龙头公司。

在这场“芯片荒”引发的国产半导体行业变革之下,可以预见处于各供应链端的企业都将迎来景气度与盈利的“双升”。但未来的竞争或不仅仅在于扩产“走量”,还应重视发展期不断积累下的技术实力,如此在行业重构下“国产替代”才有机会掌握主动权。

上述内容来自用户自行上传或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zxcq@corp.zhuanglala.com 。

装修资讯行业动态